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2025年度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数:7935

       9月19日,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2025年度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顺利举办、圆满落幕。作为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在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的统筹指导下,由学会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三方联合承办,为岩土工程行业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技术研讨平台。

▲会议现场
       会议由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军博士全程主持,现场汇聚了百余名行业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及一线从业人员。其中,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杨光华教授、副理事长张挺教授级高工、秘书长陈晓文教授级高工,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晓立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博士生导师莫海鸿教授,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一级调研员乔军志,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监测站副站长彭立才教授级高工,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鉴定学会秘书长肖兵教授级高工等核心嘉宾出席会议,众人齐聚一堂、共话前沿,围绕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实践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谱写行业学术交流的新篇章。

       开幕致辞:凝聚共识,共促行业发展
▲杨光华理事长致辞
       杨光华理事长在开幕致辞中,首先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嘉宾及专委会成员致以热烈欢迎。随后,他立足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全局,深刻阐释了测试与监测技术作为“工程安全哨兵”的核心支撑价值与关键战略意义。期待以本次会议为重要纽带与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全省乃至全国岩土工程领域同仁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希望行业各方以会议为契机,协同推进三大核心任务:一是聚焦领域内“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二是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标准与工程实践、技术创新深度衔接;三是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为行业发展储备高素质技术力量。最后,他明确提出,通过上述举措,既要为广东省重大工程建设筑牢坚实可靠的安全技术屏障,更要持续为推动全国土木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广东智慧、贡献广东力量,彰显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的行业担当。
▲孙晓立主任讲话
       随后,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晓立教授级高工向与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他从行业实践维度进一步强调,“测试与监测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对岩土工程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该技术既是实时预警工程风险、守护建设质量的“工程安全哨兵”,更是应对极端天气频发挑战、保障基础设施韧性的关键支撑——当前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基础设施安全直接关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若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重大隐患的提前预测与及时报警,便能有效规避如梅大高速边坡滑塌这类安全悲剧的重演,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提供不可或缺的保障。
       孙晓立主任委员进一步表示,本次学术交流会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高效务实的高水平平台,希望借此促进专家学者间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持续提升广东省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技术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水平,最终为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驱动行业科技进步注入新动能。

       特邀报告:聚焦前沿,破解工程难题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四位行业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围绕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与创新应用展开深度分享。
       广州建科院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孙晓立教授级高工,作题为《既有桥梁桩基础工程性能诊断与评估技术创新及应用》的专题报告。针对城市更新与交通基础设施改造中,既有桥梁桩基性能评估面临的历史资料缺失、隐蔽缺陷难识别等突出难题,他系统阐述团队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的研究历程,全面总结研发形成的既有桥梁桩基础工程性能诊断与评估成套技术。该技术同步配套研发专用检测设备与分析软件,构建起涵盖测试理论、试验方法及技术标准的完整技术体系。此项成果成功攻克无历史资料桩基的隐蔽缺陷识别难题,为桥梁大修工程旧桩再利用评估、城市更新地下施工对邻近桩基的影响分析、海滨码头桩基损伤与耐久性评估等实际场景需求,提供精准可靠的科学支撑。目前,该团队研发的在役桥梁桩基础工程性能评估技术,已在广深高速、下塘西路立交桥大修、南沙新联立交桥维修加固、白云区上埗桥拓宽、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行政楼地铁下穿等40余个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该技术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十余篇,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件,并荣获2021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孙晓立专家作特邀报告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环保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创新室主任滕超高级工程师带来《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水下DCM法随钻土层识别与施工控制技术研发》报告。针对水下复杂深厚软土区域,依赖有限勘察孔揭示地层分布易造成工程材料浪费、引发成桩质量风险的行业痛点,他介绍了团队依托我国首艘三处理机水下DCM专用施工船,在多个重大项目中积累的“勘察-施工-检测”全过程多源异构大数据资源。基于这些数据,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出随钻土层识别技术、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大型DCM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及智能施工辅助决策系统。相关技术实现了水下软基处理从“粗放式”施工向“精细化”施工的转型,推动技术优化从“经验驱动”迈向“数字驱动”,为我国水下软基处理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滕超专家作特邀报告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数智化研究所副所长、华路公司一级学科带头人魏斌教授级高工以《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预警》为题作报告。他详细解读了广东省交通集团秉持“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核心思路,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在结构物安全管控方面,建成了覆盖桥梁、隧道、边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集群监测系统;在突发灾害防控方面,构建了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及精准管控系统。报告最后系统总结了两大系统的核心关键技术与显著应用成效,并对未来监测预警技术的智能化、一体化发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展望。
▲魏斌专家作特邀报告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锦林教授级高工作了《穿堤管道流致振动对堤防安全影响及减振控渗技术研究》的报告。针对穿堤管道流致振动威胁堤防安全的技术难题,他深入阐述了团队开展的系列研究:包括穿堤管道振动特征信息提取、振源特性及传递规律分析、振动影响范围数值模拟等基础研究,基于模型试验的管道振动特性及减振措施研究,以及振动对堤防渗流与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管道运行安全动力学监测预警技术探讨等应用研究。最终提出的穿堤管道减振控渗措施及运行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为穿堤管道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黄锦林专家作特邀报告

       圆满落幕:内容翔实,赋能技术升级
       在2025年度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特邀专家带来的报告精彩纷呈 —— 既具备深厚的理论深度,又拥有广泛的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系统全面地展现了近年来岩土工程测试与监测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及先进技术应用,为参会人员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启迪与研究思路的拓宽。
       与会人员对本次交流会给予高度认可,不仅学到了大量实用性专业知识、实现了个人视野的延伸,更在技术认知与实践思路上收获颇丰,一致认为本次学术交流会举办得十分成功。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共同合影留念,定格下本次学术交流的珍贵瞬间,为2025年度测试与监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画上了圆满句号。
▲参会人员合影

来源│市政检测 杨军 总工程师办公室 林静聪
编发│党群工作部 卢重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