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广州建科院集团孙晓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质量控制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报告回顾
发布时间:2025-05-21 浏览数:9745

       5月9日,在2025首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上,由广州建科院集团、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主办的“装配式工程全生命周期质量提升发展论坛”在广州保利博览馆顺利举办。


       论坛上,广州建科院集团总工程师孙晓立作了题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质量控制创新技术与工程应用》的学术报告。
       报告深入剖析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这一关键环节,从行业现状到创新技术,再到研究成果,向大家呈现质量控制技术如何为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驾护航。
       报告指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存在以下问题:
       1.套筒灌浆检测技术准确性差、实施不方便、检测成本高
       2.MIC结构不进行抗震设计,内地发展MIC技术不能直接照搬香港、新加坡的经验
       3.MIC模块连接质量影响MIC结构整体安全和长期使用性能,现有MIC节点连接检测缺少技术标准支撑
       报告介绍,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的技术难题,广州市建科院集团属下广州市政检测公司开展了基于电学测试原理的装配式结构套筒灌浆饱满度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了三种电学检测方法(电阻率法、压电法、电容法)和相关检测设备及软件。电学检测方法具有检测原理清晰、现场操作方便和检测费用低等优势,模型试验和现场对比验证的结果均表明电学法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套筒灌浆的不饱满情况,满足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套筒灌浆连接全数、高效和实时检测的需求。
       目前,该创新检测方法已在广州东晓南-广州南站连接线工程、东莞环莞快速路三期莞深高速至东部快速路工程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
▲广州东晓南路至广州南站连接线工程
▲东莞环莞快速路三期莞深高速至东部快速路工程
       报告特别介绍了模块化集成建筑(MIC)节点检测技术,这个技术此前在国内尚属空白,广州建科院集团依托MIC灌浆连接足尺模型和国内首个MIC高层建筑典型单元模拟地震振动台足尺试验开展打音、冲击回波、超声CT等检测方法应用研究,形成了MIC节点连接质量成套检测技术,并在广东某模块化集成建筑样板房项目中得到应用。该创新技术解决了MIC夹心墙和灌芯墙结构内部缺陷难以检测的问题,为MIC检测技术规范和指南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质量控制创新技术已授权PCT美国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学术论文12篇;出版专著1部;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项。编制广东省地方标准《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标准》、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团体标准《装配式桥梁构件连接检测与评定标准》、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团体标准《装配式市政桥梁连接节点质量检测与缺陷修补技术规程》(已列入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制计划)。检测参数已通过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能力认证,纳入CMA检测参数库。相关研究成果荣获2023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202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市政检测 付慧英 朱思佳
编发│党群工作部 宋浩